新闻动态ECONOMIC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九游会(J9)官网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电话:0510-86668596
手机号码:13655542263
公司地址:江阴市石庄花港东路15号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从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公报看,2021年中国死亡人口1014万,2022年1041万,2023年飙到1110万,
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概念,可如果换个说法——平均每天就有超3万人离开世界,平均每分钟就有22人去世,听起来就直观得多了。
死亡率,从2021年的7.18‰,涨到2022年的7.37‰,再到2023年的7.87‰,连续三年上扬,毫无回落迹象。
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死亡率20‰,那一年死了1083万人,和现在的数量差不多。可那时候总人口还不到现在的一半。
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疫苗推广、卫生系统建设、营养水平提升,死亡率直线‰。
从1980年到2023年,只升了1.53个千分点,可人口基数也早就翻番了。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4.9%,一路涨到2023年的15.4%。
数据冰冷,背后却是肉身告别。你身边是不是也开始出现“老朋友一个个走了”的感觉?这一切不是巧合,而是趋势在发力。
小寻觉得,问题不在“现在”,而在“早就”,今天的局面,几十年前就已经种下种子,你不种树,哪来的树荫?
想想看,1949年建国之后,全国开始鼓励生育,结果呢?1950年代初期、1960年代中期,全国经历了两次“婴儿潮”,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达到惊人的2954万。
这些“婴儿潮”人群,几十年过去后,现在正好步入老年——而且是高龄阶段。他们不是单个的,而是一波洪流,
这不是“我们老了”,这是“我们一代人一起老了”,而这一批人,一旦大量进入80岁以上高龄阶段,死亡数据就像被推了一把。
从1980年到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77岁涨到78.20岁。你以为这个数据只是医学上的胜利?其实它意味着——
卫健委估算,从2000年到2035年出生的人口中,女性活到65岁的概率能达到97%,男性也有93%。
换句话说,死亡不再像过去那么分散在40岁、50岁了,而是集中在高龄阶段爆发。
因为死亡率低,更多人得以长寿,人口老龄结构加剧,结果就酿成了一个更大的“临终潮”。这群长寿人,早晚都有生命终止的那一天,只不过都在某个时间节点扎堆。你以为这叫好事,其实从数字上看,
有读者可能要问了: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或者说,死亡高峰会一直高下去吗?
从眼下这几年看,还只是小幅波动,真正的死亡“暴风眼”,还得往后推20年、30年。
人口的命运从来不是短线拉锯,而是世纪级的长线剧本。过去的出生洪峰,今天变成死亡巨浪,你若只是看眼前数据,就错过了整个脉络。
这个数据背后,有一整套数理建模支撑。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张震教授,联合老龄研究院李强团队,做了几十年人口模型跟踪和预测。
光是这个数字,就让人后脊一凉,什么意思?还没出生的人口,都赶不上将去世的总数。
什么概念?1900万人口死亡,相当于那一年,几乎整个北京市在统计口径上“归零”。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种级别的冲击,因为死亡是分散发生的,它不会像地震、疫情一样突然爆发,也不会像洪水一样漫过你的家门。
它悄无声息,但日积月累后,每年几十万个火化炉、一线医院、养老机构、墓地、法律体系,都会被压得喘不过气。
这批人,小时候赶上婴儿潮,长大时碰到独生子女政策,老年阶段直接扎堆退场。他们既庞大,又集中,整个社会根本没经历过这么密集的死亡波。
几十万人不是分散地各自走完人生,而是集中到了几个年龄档口,到了就走,不等不缓不拖。这种密集“节点死亡”,才是背后最让人心惊的“高峰震中”。你可能想问,那到了2100年以后呢?
换句话说,即便死亡高峰过去,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死亡高原期”。它不会像过去那样回到低谷,而是维持在比今天还高得多的常态水平。
再说一次: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中国将走完12.3亿人。这背后不是“末日预言”,而是时间与结构共同作用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主流社会,对“死亡”二字依然讳莫如深。学校不讲,家庭回避,媒体不触。
专家建议,从中小学就应该引入,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课程,别等人老了、病了、躺在ICU才被动接受死亡的概念。真正的尊重生命,不在喊口号,而在“知其终、明其意”。
讲难听点,中国的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几乎是空的。安宁疗护床位严重短缺,大多数老人最后一段时间是在医院里抢救中度过,插满管子,痛苦又冰冷。
欧美发达国家中,有专门的“临终护理医院”,有完善的医生、护士、心理师、宗教关怀、家属陪伴机制。而中国在这方面远远滞后,政策刚起步,资金有限,民间机构也缺人缺资源。
如果安宁疗护跟不上,那每一位死亡者,都会变成“挣扎离世”的样本,而非“安详告别”的典范。
现在城市的墓地价格飞涨,北京、上海早已出现“万元一平九游会(J9)真人游戏方米”的天价墓穴,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一边是高额花费,一边是土地资源紧张,再加上供需不平衡,殡葬产业链也暴露出混乱、灰色地带的问题。
如果死亡规模继续扩大,而城市不做中长期殡葬规划,未来的“死不起”会变成社会矛盾引爆点。
现在很多老年人临终前的财产处置、遗嘱规划、监护关系、遗产纠纷,几乎全靠家庭自行处理。
缺乏统一法律服务体系支撑,一旦家族出现争产或债务纠纷,法院系统几乎成倍负荷。
如果政策不预先布防,届时面对一年上千万起相关案件,整个司法系统也会吃不消。
《复旦新研究:中国将迎人口死亡高峰,应普及生命教育、完善安宁疗护》·澎湃新闻·2024-07-07
《复旦大学张震教授受邀来我院讲座》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5-04-02
《学术论著 张震、李强: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人口研究所张震教授及其合作者·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