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ECONOMIC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九游会(J9)官网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电话:0510-86668596
手机号码:13655542263
公司地址:江阴市石庄花港东路15号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护理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护理学领域不断的发展与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护理人员的工作也由疾病护理逐渐向以预防为主导思想的护理内容转变;而且,护理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并由医院内部护理逐渐走向社区服务机构以及家庭,并将原有以病患为服务对象转向了有康复需求的全新护理人群。同时,其护理工作则向以预防疾病、保健、康复综合于一身的护理内容转变,并将其作为目前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是因为我国在卫生资源有限,同时资源配置比例也不尽可理,绝大部资源都分配了城市,而农村总体资源配置才得到了20%左右。与此同时,在有限的卫生资源中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仅仅20%。这也说明,医疗护理的转型是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医学发展趋势,也是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预防疾病、加强身体健康的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就城镇社区护理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浅显的阐述。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虽然是全球性的战略目标,而社区护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社区护理也是为了满足我国人口日益趋向老龄化的客观需求。因为,老年人是整个疾病预防、健康、康复的最点人群。所在社区护理可以更加有效、更切实际地依据老年人群护理特点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康复以及不同慢性病的护理工作。这对缓解老龄化人群就医难、看病贵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社区护理工作如果能有效地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但可更步一步地达到卫生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同时也符合医疗保险的原则,这样就更加利于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基本社区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精湛、更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巧。而现在许多的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巧有待进一步加以提高。
缺乏科学规范的社区护理管理规定:由于我国目前并未建立健全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其护理工作的目标与具体任务也未进一步明确,其面向社会的转轨问题也未得到完善解决,这就导致护理工作还无法真正走出医院。
社区护理服务缺乏上级系统指导:由于社区护理管理、规划工作未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就导致了社区护理服务的管理工作不能护理服务同步,满足不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实际需求。
加强对社区护理的重视程度:首先,彻底要丢掉“重医轻护”的错误思想,要从各级卫生机构领导及相关社区的医务人员都要深刻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加速转变“重医院服务”、“轻社区服务”的错误思想。
强化社区护理的系统指导与管理工作:相关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社区护理的规范化管理的实际调研与深入探究,依据当地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相关管理制度与规定。同时还要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的定量研究,制定出具体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系统指导与管理细则。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尽可能多地促使一般病人及康复患者流向服务好、费用低的社区卫生机构,以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能力与社会位置。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由于社区护理工作针对性强、护理技术要求全面等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应加大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技术交流工作,以提高其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护理技巧、服务理念等。使其可以为社区内的居民提高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另外,还应侧重提高护理人才的待遇问题。在做好培养人才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留住人才的工作。通过制订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其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等,以激励护理人员热衷于本职工作,提高其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热情态度与责任心。
全力推行社区护理工作,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社区护理工作是医疗改革与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城镇的发展,同时还也对农村的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加大重视程度。无论在城市与农村,都应侧重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提高其生命与生活质量,以优质的护理服务,使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从而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在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人口老年化比重增加。根据现行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那么就可以判定为老年型的社会。据科学研究分析预测,我国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0%。然而老年型社会给社区护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机会,我国的老年人社区护理虽然早已开展,也积累不少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根本实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好预防与治疗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服务老年人为主,进而发展到为全社区的老年人提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社区服务,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护理系统的发展[1]。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社区,社区的护理管理系统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对用户进行建档,并根据老年人所患的病种进行分类,有着第一手资料,社区护士对老年人进行分片护理的管理,运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选取300位社区老年人,据统计研究分析,到2011年为止,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5600人,占常住居民人口的22.39%。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2854人,有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2个医疗服务中心,其中医技人员12名,全科团队5名,临床医生9名,护士8名。
1.2 方法 通过社区老龄委提供的资料及走访部分家庭和养老机构,对社区60岁以上的300位老年人的现状和社区养老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点和相关的护理需要,把收集来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软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根据答案作出分析,并跟300位社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询问和交流,得出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善。根据研究调查显示,主要存在5个重要问题,问题如下:①社区护理资源配置失衡。②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不完善。③社会关注度不高。④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⑤未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1.3 统计学研究 使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以P
根据对300位社区老人的实际生活现状和养老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再加上分析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资料,可以得出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中最关键问题,就是社区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占比例高达46%,42%,很明显比其他的问题要高,见表1。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要重点考虑怎样预防疾病等因素,还要注意考虑怎样做到合理的防止诱发疾病的产生,社区护理人员应该要分析老年人出现身心疾病的具体相关因素,并且采取及时方法进行防治工作。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现如今还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困难突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日趋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关注,由此存在区域、城乡差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高龄老年人、患病老年人依然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和护理级水平的提高,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泛的。在实际护工作中,注意处理好预防与治疗的关系,拓宽护理服务业务范围,有利于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2]。
3.1 完善护理体系建设 从多个途径进行努力,建立和健全系统老年人社区的护理体系。抓住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机会,做好不断健全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系[3]。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医疗的服务水平,要把社区护理加入到社区护理体系的工作中,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角色作用。在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基础之上,一定做好制定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计划。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医护人员的升职、进行合理的收费等等,为全面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2 重视康复护理 伴随着学领域不断地拓宽,人们开始重视康复护理,老年人选择护理范围不断地扩大,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老年病的医院和社会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使用功能朝着多元化、标准化发展,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选择适合的服务项目,享受全面的护理。老年康复保健工作主要内容有:一般常规性检查和医疗、基本的护理、养护服务,还有一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
3.3 临终关怀 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保护患者尊严为主要目标,让临终患者能够安详和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之旅。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应该主要以社区为基础、以个人家庭为基本单位,做好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4 加强培训 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一批较高水平,具备专、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1]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08):503-504.
①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在广大农村,社区护理多由未经培训的卫生员来承担,在城市,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一条街,一条街有3000~5000人,护士只有1~3名,甚至更少,这势必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②护理人员水平有限。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很多“地段医院”向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转移,而地段医院的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安于现状,多为中专学历,年龄多在30岁以上。由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社区护理的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面窄,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对社区护士的素质要求。③护理工作落后。护理工作主要是护理站及老年家庭病房的基础护理,社区护士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在对北京市的一项调查中还发现社区站内护理占日常工作量的58.2%,其中各种给药、治疗所花的时间占直接护理时间的40.1%,而健康宣传仅占5.7%,说明前社区护理工作的大部分还是医院基本护理治疗的延续。尽管社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讲座,但在针对居民的特点和需求方面还有欠缺,为居民进行的实际的个体性的健康指导也不够。④服务模式单一。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家庭护理的要求会日趋复杂,其内容除了大量的基础护理外,将涉及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目前社区的家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家庭现存问题的处理,缺乏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⑤服务对象单一。调查显示,慢性患者和老年人是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而老年患者又是服务的重点。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产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⑥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的支持不够,社区所需的交通、通信、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所有这些均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⑦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另外,目前社区开展的各项护理操作的标准基本参照医院内的标准,在社区家庭环境下的标准有待健全和完善。
宏观上卫生部应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力度,要求其尽快出台 具体措施和相关规定。其次,卫生教育系统应着眼市场需球培养一定数量的社区专门护理 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给与政策和经济的支持。以上情况得到落实将会对社区护理的发 展营造良好的前景。
具体做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社区互利工作任务。社区护理工作应以妇女、儿童、老年患者、慢性患者、残疾人 为重点,在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起步晚,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所以规模不宜铺得过大。对于《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的9项工作职责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逐渐展开。不同的社区护理站之间应加强相互借鉴和学习,逐步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②建立完善的护理组织。国外的社区护理已取得良好的发展,并有专门的机构及社区护理中心来组织管理。我们可依实际情况先建立几个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护理的发展计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逐渐建立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社区护理机构。③加快社区妇幼保健及亚健康人群护理的发展。目前。妇幼保健工作很大程度还落在为数不多的妇幼保健医院,而需求在不断扩大。妇幼保健工作内容涉及孕产妇及儿童营养、母乳喂养、新生儿及婴儿护理指导等诸多方面,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护理工作是相关联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巡回检查等手段向社会普及有关妇女月经、妊娠、分娩、产褥期和更年期保健,以及母婴护理知识。所以,应加快九游会(J9)第一品牌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的发展,使预防接种、小儿定期体检,妇女孕产期检查等工作由专门的社区护理人员来完成。此外,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等影响,一大批人群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如何对他们提供帮助也是社区护士面临的问题。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一名护士可能同时负责不同专科患者的护理,接触不同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因而要求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要全面、熟练地掌握护理知识和技术,还要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人际沟通技巧等。面对这种现状,首先应考虑在护理院校中增加社区护理的关课程。其次,可在护理院校中培养专门的社护理人才,毕业分配时直接面向社区。社区护理中心还可以和某些医院达成协议,共同承担培养家庭访视护士的任务。
1 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医学教育,2001,(5):11-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促使护理工作更进一步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社区护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试图从社区护理定义、发展、原则、目标、工作内容、社区护士的职责范围、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社区护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1.1 社区护理的定义:社区护理即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1]。
1.2美国护士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ANA)[2~4]于1980年对社区护理定义为:社区护理是综合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的理论,应用于促进与维持群众的健康,是一种专门和完整的实务工作。它的服务不限于一个特别的年龄群或诊断,而是提供连续性、非片断性的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视人口群体为一整体,直接提供护理给个体、家庭或团体,以使全民达到健康。应用整体的方法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卫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连续性护理来管理社区中个体、家庭和团体的健康。
1.3加拿大公共卫生协会[2~4]将社区护理定义为:社区护理是职业性的护理工作,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一般家庭、学校或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社区护理除考虑到健康人、生病的人和残疾人外,它还致力于预防疫病或延滞疫病的发展,减少不可避免的疾病发生的影响,对居家病人或有健康障碍的人提供熟练的护理,援助那些面临危机情况者,对于个人、家庭、特别团体以及整个社区提供知识并鼓励他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综合上述定义,社区护理代表了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它不仅注意到个人的健康安宁,而且也注意到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包括疾病和受伤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更明确地说,社区护理是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提供个人、家庭、社区的一种服务,社区护士以同情、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刻苦耐劳的精神,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矫正每一个人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预防疾病的发生,以保持健康,必要时并从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访视与护理。由此可知,一名社区护士仅有临床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及一定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
2.1 国外社区护理的发展[2~4]。社区护理能发展到今天成为一门专业,经过了相当艰辛的路程。在社区护理发展史上首先要提到的是拉维妮亚*道克女士(Lavinia Dock),她是一位学者、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女权运动的倡导者,一生都致力于护理和健康服务的促进,对女性选择权的争取更是不遗余力。另一位社区护理的先驱是玛丽*卡迪娜女士(Mary Gardner),著有《展现综合性和权威性的社区护理》一书,书中提到当时护理工作者多为修女或是具有高阶层社会里的女性基督徒,这对于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倡导和催化的功能。但是整个社区护理发展史上,可以考证到的第一位访视护士(visiting nurse)是圣菲比(St Phoebe)。威廉勒斯朋(Willian Rathbone)是英国利物浦的一位企业家,由于妻子罹患慢性病在家接受专业护理人员的照顾,使他认识到居家照顾可减轻病人痛苦,可解决家庭困扰,他确信人们需要类似的帮助,因而在1859年创立了第一个地段访视的护理机构,并获得了南丁格尔的支持,有计划地训练护理人员从事贫病者访视照顾工作,因此有人将其誉为地段访视护理之父。美国的丽莲*沃德(Lillian Wald,1867年―1940年)被认为是现代社区护理的先驱,早在1891年在医院中即呼吁护理人员应能单独作业,她还为社区护理人员正名为“公共卫生护士(public health nurse)”,认为护理人员可以在社区当中工作,从事社区和家庭评诂,确定社区居民的要求,并尽力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致力于学校卫生护理和社区护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不少国家中社区护理已有专门的机构,对于社区护士教育也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达到本科、硕士[3、4]。
2.2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我国不少医院虽然开设了家庭病床,其重点仍是病人;对于健康的促进、疾病的普查、预防接种等工作也因地区的不同,执行此工作的人员不尽相同;也有一些基层卫生院(所)对其管辖区展开了部分社区护理工作,但其系统性和规范性还处于摸索阶段。
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一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担负起社区内人们的健康保健工作,培养社区护士势在必行。我国卫生部于1993年、1997年对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作了调整,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人文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内容,但只占其课程的5%左右。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将难以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要求我国护士职责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的可行途径,填补我国社区护理的空白,对于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培养,使之既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的能力,成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
[1]胡敏予,肖水源,周昌菊等.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山西护理杂志,1997,11(2):57~58
[2]左如梅,郭钟隆,冯德馨等.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护理学.台湾:南堂山出版社,1994.1~11
Hp 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其感染范围广、呈世界性分布,对各年龄组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其感染率高达 70%~90%[4]。Hp感染率在不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高,农村感染率又高于城市。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中都有很大差别,Hp感染不仅与社会经济地位,生活贫富,还与受教育程度,居住密度,卫生习惯及密切生活接触等,还可能与吸烟嗜好、饮食卫生、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及卫生习惯有关[5]。在我国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 Hp 感染率较高,农村人群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6]。Hp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并呈每年逐渐增加的趋势[7]。Hp 感染在同一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下,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Hp感染率的高低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Hp感染所具有的传染性、致癌性、普遍性和隐蔽性,已对国民健康造成
感染Hp的人是唯一传染源,Hp 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口腔牙菌斑,舌苔的螺旋性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和密切接触”传播[8]。Hp能在人类的胃定植并且在胃内存活数十年甚至一生[9]。另外,从狗、猪、猫身体中也可分离出Hp,这些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10],Hp可通过家蝇携带,污染食物而致Hp传播[11]。Hp能感染人类胃组织,又能从唾液、粪便排出,污染外环境。通过饮水、食物或密切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内[12]。同居的人群特别是密切生活的家庭成员,很容易感染和被感染。Hp感染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多数感染者曾经常在外应酬,社会活动较多等多种因素也增加Hp的感染率,而且 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较其他家庭高得多,但常常不被重视,人一旦感染Hp 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13]。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器械受Hp污染传播也引起重视,其中胃镜检查引起的Hp医源性传播尤为突出[14],日本学者观察到1913939例胃镜检查中有420例检查后1周内发生急性胃粘膜病损,这部分病人检查前血清Hp抗体阴性,镜检后过半数转为阳性,认为病损是内镜引起急性Hp感染引致[15]。防止排泄物的污染, 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彻底根除Hp和预防Hp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蔡兰萍等对286例社区居民行胃镜检查者,进行关于Hp感染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调查表中设定的Hp感染7项基本知识的回答有5项不了解的占60.0%,46.7%的居民希望获得疾病知识并得到健康指导,Hp知识的认知率与文化程度无关[16]。龙晓英等[17]对社区的375例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者并进行Hp的知识调查,发现70.5%的患者对其了解甚少,65.8%检查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最高的健康认知度就是遵医嘱服药。王岚[18]等在500例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71.8%的居民表示没听说Hp会引起非消化系统疾病,61.4%的居民对Hp如何联合用药不了解,64.6%的居民对复查时间完全不了解,53.4%的居民不知道Hp感染如何防治。大量文献显示:广大社区居民对Hp感染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较低。自Hp被发现,高效抗Hp方案是成功根除Hp的前提,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Hp传播并成功根除的保证,目前,高效的抗Hp治疗方案已趋成熟,但健康教育还不尽人意。
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住院Hp感染者已经得到内科医师和感染者的认可,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Hp感染者充分了解疾病知识,对该病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缓解感染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复发率[19]。李晓红等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感染者辅以健康指导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Hp感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20]。季永秀提出做好Hp感染者的治疗,护理干预对提高药物疗效、减少Hp耐药及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1]。李见好的三联疗法配合临床综合系统护理措施能提高Hp阳性消化性溃疡治愈率、提高Hp清除率[22]。健康教育对Hp 感染者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3]。钟涛等[24]对六盘山回族地区Hp感染者实施特色化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坚持治疗,学会自我保健,帮助回族群众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从而达到提高Hp根除率的目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院外依从性[25]。刘彦[26]的强化护理干预提高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者遵医依从性。通过出院后随访对Hp感染胃溃疡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胃溃疡治愈率和减少Hp的复发率。胡丽燕[27]研究对Hp阳性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即饮食指导、卫生宣教、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指导,用药知识教育等干预措施,结果能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Hp根除率。
目前广大居民对Hp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和Hp本身的耐药性,如何能根治Hp感染问题一直倍受医学专家重视,高效抗Hp方案是成功根除Hp的前提,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成功根除和防止Hp传播的保证[28~30]。杜泽园的调查显示:83%以上Hp感染者在感染Hp后对Hp的危害、如何防止传染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知识需求很迫切[31]。做好Hp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Hp传染知识的认识,对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对提高Hp根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达到根治Hp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除医护工作者给予积极的监督,加强和提高自我管理护理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32]。目前的护理干预只局限Hp感染住院患者,而对病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Hp感染社区居民没有相应的系统干预措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建立一种医院-社区-居民为一体的护理干预,对感染者及居民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如社区宣传栏,健康宣教卡,电话随访,建立QQ群和微信等方式,使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了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积极参加锻炼,树立健康的心态;提高了感染者的遵医行为,持之以恒,定时复查,降低疾病复发;通过健康干预,家庭全体成员可以从经济、社会心理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从而促进感染者的康复。我们的护理行为从医院向社会、社区发展,把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会和社区、家庭,使感染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得到全面护理,提高感染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减少疾病复发及住院率、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33]。
[1]胡伏莲,周殿元,贾博琦,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35-43
[2]张继平,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J].天津医药,2003,31(8):550.
[3]任建丽.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3,19(7):1253
[4]刘志国,刘士林,马俊文,等.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22.
[5]许苏眉,李龙.儿童上腹反复疼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852.
[6]汤建华,吕农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液维生素C浓度关系研究[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07,6(12):1177-1178.
[7]姜萍,丁玲.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01):67
[8]童能胜,史瑞燕.2239 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4):267-268.
[12]张军,冯云星.南京地区948 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8):770.
[13]章金春,张秀英,史文斌.不同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731
[16]蔡兰萍,杜红,李金梅.胃镜检查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知晓率程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21-622.
[17]龙晓英,何毅,黄芸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知识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56
[18]王岚,邹静,彭易,等.13C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知晓度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32):54
[19]谷晓凤.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 指南,2013,11(22):718-719
[20]李晓红,白亚丽,王红妍.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指导及干预对疗效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886
[21]季永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及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 ,18(19):49-50
[22]李见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8):2137
[23]黄汝明,吴才,闭周坤,等.健康教育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17 -118.
[24]钟涛,马丽,张晓华,等.特色化健康宣教对六盘山回族地区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康复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70
[25]张娜,张成芳,甄莉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永久人工起搏器置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22):2369 -2371.
[26]刘彦,邓嘉,等.强化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病人遵医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6),291:1657
[27]胡丽燕,方年富护理干预对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3,11(15 ), 29 : 21
[28]李梅玲.消化性溃疡病人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9):776-777.
[29]翁海风,杨建英,汪青云.消化性溃疡病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中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09,7(1):85-86.
[30]黄美娟,苏润婵,李红侠.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率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0):39-40.
[31]杜泽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588-589.